印度次大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,二戰(zhàn)后按照《蒙巴頓條約》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,基本按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來進行劃分領(lǐng)地。《蒙巴頓條約》簽署后,印巴兩國分別獨立,獨立后的印巴兩國分別經(jīng)歷了兩次大規(guī)模的遷移潮,當(dāng)時印度的幾千萬穆斯林遷移到了巴基斯坦,而巴基斯坦也有幾千萬的印度教教徒遷移到印度。
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本來屬于同一種語言,語法、語音基本一致。正因為這個緣故,近來有些國際學(xué)者干脆就將烏爾都語和印度語合稱為一種語言:印地-烏爾都語,印地-烏爾都語是世界上第三大語言,通用人數(shù)僅次于漢語和英語。然而,印地語和烏爾都語還是有許多差別的。
首先,書寫字母不一樣。由于歷史原因,印地語采用傳統(tǒng)的梵文字母來書寫,而烏爾都語則采用阿拉伯字母來書寫。阿拉伯帝國一度入侵印度半島,加上印度半島在帖木兒帝國和臥莫爾帝國統(tǒng)治時期曾大力推行伊斯蘭教,導(dǎo)致印度半島很大一部分人伊斯蘭化,因此烏爾都語采用了類似阿拉伯字母的納斯達力格字體(Nastaleeg,像阿拉伯字體,但不一樣),印地語則是用梵文進行書寫。
其次,語言在形成過程中的詞匯來源也不一樣。印地語的詞匯來自于梵語和巴利語,以及克里方言,而烏爾都語的詞匯在誕生之初就混雜了大量的阿語、波斯語以及土耳其語等等,雖然也是來自于克里方言,但是詞匯明顯混雜有大量的阿拉伯語詞匯。至于今天的烏爾都語,里面的阿語詞就更多了,很多名詞都是借用阿語詞和波斯語詞。而今天的印地語,里面的梵語詞用的反而比十年前要多,這也是他們突出語言純度及文化實力的一個方面。
如果你能同時聽懂看懂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電影,那并不稀奇的,因為他們的口語實在很相近,生活詞匯也基本相似。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在口語上可以互通,主要區(qū)別在于書寫字母和書面語言。你可以聽得懂印地語或者烏爾都語,并且掌握學(xué)習(xí)他們之間字母轉(zhuǎn)化的規(guī)則,但卻不可能無障礙地看懂對方語言的新聞報紙,這就是兩種語言的差別。
這讓人想起馬來語和印尼語,他們幾乎是同樣的語言而且基本上可以互通,他們的區(qū)別主要是援用外來語的差別。印尼語的外來語很多來自荷蘭語,而馬來語的外來語則來自英語,不過這些差別并不影響交流。
還有一個類似情況就是南斯拉夫分裂后產(chǎn)生的塞爾維亞語、克羅地亞語、波斯尼亞語和黑山語。它們本是一種語言,卻因為獨立建國,而宣布成為另外一種語言,并在原來西里爾字母書寫體系基礎(chǔ)上引入拉丁字母加以改造,但由于發(fā)音相同語法體系類似,不同國家進行交流也能跟往常一樣正常進行。
剪不斷理還亂:烏爾都語和印地語的關(guān)系
作者:江蘇翻譯小編(南京翻譯公司)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3-02 17:52????
瀏覽量: